蕁麻疹 (Urticaria) 俗稱風疹,是常見的皮膚病。由各種因素致使皮膚粘膜血管發生暫時性炎性充血與大量液體滲出,造成局部水腫性的損害。其迅速發生與消退、有劇癢。
可分為急性蕁麻疹、慢性蕁麻疹、血管神經性水腫與丘疹狀蕁麻疹等。
蕁麻疹皮損為風團,驟然發生,迅速消退,消退後不留痕跡等特徵。尋找病因比較困難,必須詳細詢問病史,作認真細緻的體格檢查,全面綜合分析病情,並結合各型特點努力尋找發病有關因素,必要時行有關試驗(如運動、熱水、日光、冰塊)、變應原檢測等以進一步明確病因。
蕁麻疹的常見發病成因
引起蕁麻疹的因素甚多,病因較複雜,約 3/4 患者找不到原因,尤其是慢性蕁麻疹。
常見的發病原因有:
-
食物:如魚、蝦、蛋類、奶類最常見,其次是肉類和某些植物性食品,如草莓、可哥、番茄。另外腐敗性食品分解為多肽類,鹼性多肽是組胺釋放物。蛋白食品在未徹底消化之前,以腖或多肽形式被吸收,可引起蕁麻疹,這在兒童較多見,也可能是兒童的消化道黏膜通透性與成人不同所致。另外加入食物中的色素、調味劑、防腐劑、食物中的天然或合成物質也能引起蕁麻疹。
-
藥物:可分為兩類,一類為可形成抗原的藥物,如青黴素、血清、疫苗、磺胺、呋喃唑酮等,另一類為組胺釋放劑,如阿司匹林、嗎啡、可待因、呱替啶、多黏菌素、維生素B、奎寧、肼苯達嗪等。
-
感染:各種感染因素均可引起本病。最常見的是引起上感的病毒和金黃色葡萄球菌,其次是肝炎、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和柯薩奇病毒等;寄生蟲感染,如蛔蟲、鉤蟲、血吸蟲、絲蟲、阿米巴和瘧原蟲等;細菌感染如急性扁桃體炎、齒槽膿腫、鼻竇炎、膿皰瘡、敗血症等。
-
吸入物:花粉、灰塵、動物皮屑、煙霧、羽毛、真菌孢子、揮發性化學品(如甲醛、丙烯醛、除蟲菊、化妝品等)和其他經空氣傳播的過敏原等。
-
物理因素:如冷、熱、日光、摩擦及壓力等物理和機械性刺激。
-
動物及植物因素:如昆蟲叮咬、毒毛刺入(如毛蟲,甲蟲及飛蛾的毛鱗刺入皮膚)以及接觸蕁麻、羊毛等。
-
精神因素:精神緊張或興奮、運動後引起乙醯膽鹼釋放。
-
遺傳因素:某些型蕁麻疹與遺傳有關,如家族性冷性蕁麻疹、遺傳性家族性蕁麻疹綜合征等。
- 內臟和全身性疾病:如風濕熱、類風濕性關節炎、系統性紅斑狼瘡、惡性腫瘤、甲亢、高脂血症、內分泌改變(月經、妊娠、絕經)、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以及慢性疾病如膽囊炎、腎炎、糖尿病等。
圖片來源:互聯網
蕁麻疹的治療方法
找出病因以消除病因為主,有感染時常須應用抗菌素,對某些食物過敏時暫且不吃。慢性感染灶常是慢性蕁麻疹的病因,但有些蕁麻疹病人的病因很難確定或不能發現病因。
內用藥
抗組織胺葯是治療各種蕁麻疹病人的重要藥物,可以控制大多數病人癥狀,抗組織胺藥物雖不能直接對抗或中和組織胺,不能阻止組織胺的釋放,但對組織胺有爭奪作用,可迅速抑制風團的產生。抗組織胺葯有各種副作用,最好選用副作用較少者,尤其高空作業的工人、駕駛員等工人要慎用,易因昏倦而導致事故的發生。久用一種抗組織胺葯容易引起耐藥性,可另換一種。或交替或合併應用。兒童的耐藥性較成人大,因而相對用量也大。類固醇激素應用於嚴重的急性蕁麻疹及血清性蕁麻疹,對壓力性蕁麻疹及補體啟動的蕁麻疹可用少劑量。
圖片來源:互聯網
蕁麻疹的疾病預防
盡可能地找出發病誘因並將之除去。如慎防吸入花粉、動物皮屑、羽毛、灰塵、蓖麻粉,避免接觸致敏原,禁用或禁食某些機體過敏的藥物或食物品等。如因冷熱刺激而複發者,不應過分迴避,相反應該逐步接觸,逐漸延長冷熱刺激的時間,以求適應。
飲食注意:一般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有食物蛋白、防腐劑、調味品、色素添加劑等。
疾病護理:應盡量避免搔抓,以免引起皮損增加,瘙癢加劇。主要是因為對局部抓癢時,反而讓局部的溫度提高,使血液釋放出更多的組織胺(過敏原),反而會更惡化。不要熱敷,雖然熱可以使局部暫時獲得舒緩,但其實反而是另一種刺激,因為熱會使血管緊張,釋放出更多的過敏原。
我建議可先抽血驗出致敏原(食物跟吸入物質),另一方面以飲食調整和營養補充劑好好調整自身免疫反應。另外,您的護膚品不要今天用這個,明天用那個的,皮膚適應不了,會變得更敏感!